首页>综合 > 舂陵俊杰 > 正文

一个农民痴痴的文学梦

2009-07-06中国·新田网作者:刘岳彬点击:评论:0
字号:T|T

一个农民痴痴的文学梦

文图/ 刘岳彬

 

\

刘四友坚持在干活间隙写作 
 

\

刘四有和他的长篇小说《苦楝树》 
\
 

刘四有挑灯夜战潜心创作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奔忙在市井间讨生活,可他有一个无比纯真、不可撼动的文学梦。在他租来居住不到30平米的杂房里,他经常通宵达旦日积月累奋笔疾书,在水果的包装纸上,都是他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段落。 

   2009年初夏时分,他为我们带来了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苦楝树》,新田县莲花乡鹅公井村村民刘四友,就是这样用生活的厉练和对梦想契而不舍地执着追求,在亲朋们无私爱的支持下,圆了他为之痴心追寻的文学梦。 


  “苦乐年华,让我拿起了笔”  



  1981年高考,19岁的刘四友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而名落孙山。看见贫困的家境,他毅然彻底放弃了复读的念头,决心一边在家里修理地球,一边继续自己一直深爱着的文学梦。每天,在田间地头、在挥锄劳作之余他总是忘我地构思一个又一个文学故事,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喝斥。晚上,他走上10多里山路找来当时农村十分稀缺的文学期刊、报纸,挑灯夜读。 

  1985年,他作出了在当时农村罕见的举动,用积攒了大半年的收入报名参加吉林省《作家之路》杂志社文学创作班的函授,他如饥似渴地一遍又一遍阅读杂志社寄来的教材,通宵达旦挥毫述写劳作中的喜怒哀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习作邮寄给千里之外《作家之路》杂志社的函授老师点评,创作水平逐渐有了提高。1988年,他参加了刚刚成立的新田县青年文学社,创作了大量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学作品,他创作的小说《朋友》入编零陵地区庆祝国庆40周年征文集,电影文学剧本《圆月背后的那面》获得了优秀奖。 

  然而,理想的文学梦并不能够替代生活的艰辛。为了生计,他不得不与新婚妻子南下广东打工,在广东这片异乡的土地上,他上过远洋轮船挑过脚,修理过机电,在四季如火炉般熏烤的车间里做过电焊工,挑着沉重的工具穿街走巷修理过高压锅、换过锅底,汗水换来了他对生活更多的理性思考,亲身经历的打工生活让他蕴积了更多的创作元素,他把心中构想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设计、塑造,又再一次又一次推倒重来重新构思。终于,一个历经文革、改革开放南下打工潮,跨度50年,叙说青年农民在金钱与理性中洗礼、厉练的文学故事在他心中不断延伸,愈加丰满。 
 
  1994年,刘四友举家投奔在广州番禺一家砖厂务工的表哥,表哥不但把他和妻子介绍到砖厂务工,还赊给他一辆手扶拖拉机,让他在砖厂跑运输,就这样,刘四友全家在砖厂一干8年,渐渐积攒下一点积蓄。生活稍微有了一点起色,写下10多年来他一直在苦苦构思,渴望用笔墨尽情倾述的文学故事的想法越加强烈。他把自己当年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圆月背后的那面》和自己生活的经历串成一个整体,有空的时候,他就讲工友们听,听取大家的意见,为自己的创作夯实了基础,也更加自信。  


 
“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写!” 


 
  2004年,刘四友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毅然卖掉一家人赖以生活的手扶拖拉机,带着全家人风里来雨里去攒下的5万元积蓄,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用每年500元的租金,租下一户出租屋五楼楼顶一间杂房,再就势用木板搭起一间棚屋,安顿下一家四口,自己则一心一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向前来劝说他“即使自己不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当成一回事,也要为家人考虑”;“还不如把这些钱趁早建一幢房屋,以后好好过日子”的人们宣布:“写一部文学作品是我一生的梦想,就是砸锅卖铁,最后一文不名,也要写下去!”的豪言。然而,毕竟多年没有摸过笔,拿起笔来他竟然感到无从下笔,一片茫然。于是,他把语法逻辑、中国四大名著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书籍和中外名著又重新认真学习了一遍。不曾想,这一学习就是一年多时间。  

   2005年12月,胸有成竹的刘四友不分黑夜白昼地正式开始了创作。冬日寒风不时穿透用作墙壁的破旧木板,房间里没有一丝暖意,刘四友把饭桌搬到床前,裹着棉被取暖,腾出手来写作。春天,杂房四处漏雨,他就把饭桌垫高,在满地的雨水中执着地疾书如飞。夏夜,他把双脚浸在水桶里,实在累了,洗一把冷水脸,又精神抖擞地倾述心中的故事。秋时,是他创作欲望最高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又是一个黎明。这时,离他举家返乡已经过去近3个年头,带回来的5万多元积蓄因为要应付儿女们的上学费用,还要对付日常开支,早已所剩无几。 

   就在他最需要潜心创作,却又“坐吃山空”的关键时刻,他最亲近的妻子和亲朋好友,就连当初给他泼冷水的长辈们都给予了他最大、最无私的支持。妻子二话没说,独自一个人挑起水果担子大街小巷叫卖,以补贴家用。妻妹段和云和妻妹夫乐朝华不计报酬地送来生活物质。在他连买一张稿纸都得掂量掂量的最困难的时候,细心的妻子把包装水果用的包装纸、包装袋收集起来,一张一张订好,给他写作。就这样,他一口气写下第一稿40多万字。 



 “天国的妹妹、远方的妻子,我为你们带来了《苦楝树》!”

 

   2007年,就在刘四友踌躇满志开始着手对作品进行修改的时候,一直默默关心着他的妻妹在为他送生活物品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逝。因为女儿上了高中,儿子考上重点中学,一家人的开支陡增,妻子不得不再次选择南下广州打工,让他安心修改作品。  

   亲人的变故,家庭的重担,修改作品的艰辛,几乎让他倒下,在妻妹去世的一个多月里,他写不下一个字,眼睛里晃动着的全是妻妹和家人的影子。而妻妹夫却悄然接过了妻妹的班,继续为他送来生活物品。 

  “如果自己就这样消沉下去,对得起为自己做出具大牺牲的妻妹和远在他乡打工的妻子,对得起对自己关怀备至的亲人和朋友吗?”短暂的消沉后,刘四友反而更加坚强,对作品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他坚持反复推敲,他还不停地拿着笔迹未干的书稿征求大家的意见。经过2年多时间的修改,先后9次易稿,他把作品从最初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确定为《苦楝树》,他说,苦楝树是家乡最常见的树种,生长快,耐寒,即便在恶劣的环境里随意扔下一粒种子也能生根、长大、开花、成林,这就像自己和有着自己一样际遇的那些为生活和朴实的理想而奔忙、却从不怨天尤人的农民工、农民朋友。书稿也从最初的40万字修改成30万字、37万字、20万字、15万字,最后定稿20万字。并顺利地通过了中国作家出版社的出版审核,而他的作品也不胫而走,被人们广泛传阅,也让不同的人们深深感动。 

   今年初,准备将书稿付梓的刘四友却遇到了当头一棒,他根本无法凑齐印制书稿的印刷费。就在这当头,读过他的作品,被他的作品和执着所感染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妻子也及时寄回了3000元,终于,让这一部经过近20年构思,历经5年,一位新田农村普普通通的农民用心灵和真情创作的文学力作呈现在人们面前。  

  现在,刘四友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又提起笔,开始创作《苦楝树》的姊妹篇《香樟树》,继续执着地追求心中的文学梦。 


    笔者手记:  


  从读到《苦楝树》,到采访刘四友,写下这篇小文章,我一直沉浸在少有的感动中。是啊,一个“一天不干活就得为生计发愁”的农民,有着对人生理想如此不懈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我想,《苦楝树》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是真情的流露和当代草根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向不可能说不”的最有力的诠释。  
   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应该向无数的追求理想、拒绝平庸的“草根”们致敬!

分享到: